1.公元1799年(清朝嘉慶四年),大有創辦人、亞佗霉姜始祖鄧亞佗創制“亞佗霉姜”,并開始用小作坊加工柑、梅等各式涼果蜜餞,實行前店鋪后作坊經營。從此,大有開始創辦。
2.公元1894年(清光緒二十年),譚梓等人將大有小作坊進一步規范經營,正式起名大有醬園。。
3.公元1900年(清光緒二十六年),許鴻章、許沃章兩兄弟從檀香山回國,聯同合記,收購大有醬園,稱為大有合記。
4.公元1912年,改良亞佗霉姜配制方法,粒狀造型,采用陶罐包裝,貼上“佗子”商標,其后更采用錫罐包裝,亞佗霉姜一時成為送禮佳品。自此,亞佗霉姜遠銷東南亞,美國,加拿大等世界華人聚居的地方,成為新會的地方風味特產。
5.公元1950年至1956年,解放初期,成為四邑具名氣和規模屈數一指的醬園作坊。 1951年8月16日《新會手工業登記申請書》記載:“大有”股東有許朝滿,投資金額十分之五,曾鴻波十分之四,鄧文襟十分之一,營業性質是涼果、醬料,資本總額285,362,800元,其中固定資產32,546,300元,流動資本252,816,500元,業務主持人許達庭,經理每月薪98萬元,技術工人38至65萬元。
6.公元1956年,由大有、合生、厚記、合利、同信隆、天益、昌源隆、和棧、祥和、劉敏記、逢益、養記、馮意記、何啟記等新會醬園商號組建成公私合營企業——大有涼果醬料廠。廠址設在會城舊城區產灣路,第一任廠長陳錫光由公方委派,副廠長許朝燕代表資方。
7.公元1960年,國家對資本家的資產進行贖買,轉公私合營為國營,成立新會縣國營大有涼果醬料廠。
8.公元1962年,為了適應當時生產和管理的需要,將醬醋類產品劃歸食品廠,大有成為生產涼果、蜜餞的食品企業。
9.公元1962年,試制出口水糖姜。
10.公元1964年,首批水糖姜244磅裝50桶遠赴日本,正式為國家創造緊缺的外匯。
11.公元1968年,更名為地方國營新會涼果廠。
12.公元1982年,恢復使用廠名“新會大有涼果廠”
13.公元1983-1984年,水糖姜出口量創歷史高峰,為國家贏得了發展急需的、寶貴的、巨額的外匯,榮獲國家輕工部頒發“出口創匯先進企業”的嘉獎,
14.公元1986-1988年,大有涼果廠異地擴建,引進英國真空蒸煮設備和意大利連續忱式包裝機設備,占地面積42000平方米,建筑面積40000平方米。
15.公元1990至1993年,推出餅干系列、方便面系列、咸干花生系列。
16.公元1992年,榮獲廣東省著名商標獎。
17.公元1993年,被國家統計局認定為中國500家食品制造業企業。
18.公元2001年,大有涼果廠兼并新會醬油廠,成立江門市新會大有食品有限公司。
19.公元2003年4月,江門市新會大有食品有限公司加盟廣東彩艷股份有限公司。
20.公元2003年,恢復使用“大有醬園”的名稱,公司名字正式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為“江門市新會大有醬園食品有限公司”。
21.公元2005年3月,再次榮獲廣東省著名商標獎。
22.公元2005年5月,取得國家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頒發的出口商檢衛生注冊證書。
23.公元2005年8月,取得GB/T 190001-2000 ISO9001:2000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認證。
24.公元2005年12月,成為廣東省首批取得(蜜餞類)QS認證的企業之一。
25.公元2006年3月,成為廣東省首批取得(果仁類)QS認證的企業之一。
26.公元2009年7月,成為廣東省老字號協會副會長單位。
27.公元2009年9月,“大有”牌系列產品榮獲江門市十佳農土特產品。
28.公元2010年3月,“大有”牌系列產品榮獲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認定為“廣東代表性地方特產”。
29.公元2010年3月,被中國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企業。
30.公元2010年4月,“大有”名果禮盒榮獲全國餐飲烘培業“經典手信”榮譽。
31.公元2010年4月,“大有”榮獲全國餐飲烘培業十大手信文化品牌。
32.公元2011年6月,獲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“連續十五年廣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”。
34.公元2011年10月,成為新會區陳皮協會副會長單位
35.公元2016年,公司名字由“江門市新會大有醬園食品有限公司”更改為“91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”。